12.7万枚比特币风暴再起,中国指美“黑吃黑”,美国150亿美元没收背后谁在操盘?
中国官方技术报告直指美国涉入鲁比安矿池12.7万枚比特币案,美国此前通过司法程序没收约150亿美元相关资产,链上细节与国际法争议把这场“谁拿走了币”的追问推向台前
故事要从2020年说起

鲁比安矿池那年春天蹿升到全球第六,风光仅八个月,12月就被黑客掏走127426枚比特币,当时约35亿美元,如今按价已超145亿美元
更扎心的是,安全机构复盘发现,鲁比安用的是缺陷伪随机数生成器,私钥只要尝试约42.9亿次、耗时1到2小时就能暴力破解,这不是“黑客神话”,而是“工程事故”
说白了,币不是被“闯入”偷走,是被“算出来”的
事后的一幕令人唏嘘
链上显示矿池方连发数百笔带消息的小额交易,花了四万多美元想和黑客“谈”,最终毫无回应
接下来四年时间,被盗比特币几乎一动不动,像被冻在时间里
直到2024年7月,它们突然被合并到同一地址,被Arkham Intelligence捕捉,这成了美国司法部门认定归属的关键线索
转折在2024年10月
美国司法部宣布查封127271枚比特币,号称史上最大规模没收,认定与柬埔寨商人陈志相关的电诈和洗钱网络有关
有业内人士提到,美方的行动跨境协同明显:财政部制裁名单落地、英国国家犯罪局冻结部分资产,香港地区和新加坡也查扣了游艇、豪车与现金
这场执法“跨国串联”,外界既看到技术能力,也嗅到了权力的延伸
风浪在2025年11月再起
展开全文
中国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发布技术溯源报告,强化“国家级黑客组织操盘”的判断,矛头直指美方,称“这是典型的黑吃黑”
报告提供了详尽的攻击链路与私钥漏洞分析,技术层面的证据扎实,但把“谁动手”与“谁没收”打成一体,仍引发讨论
Elliptic等公司强调,币从被盗后长期静止,直到2024年才出现合并与没收的节点,如果美国在2020年就“拿走”了它们,不太符合链上可验证的常识
换句话说,这件事里有三拨“角色”不能混:谁实施了技术攻击、谁在中间控制了资产、谁最终通过司法把币没收了,这是三条链路
Arkham的追踪暗示了被盗币与陈志网络的关联特征,但究竟是原始黑客与电诈网络相连,还是中途易手,抑或另有势力介入,公开材料仍未给出定论
Elliptic联合创始人罗宾逊甚至提出多种猜想——自导自演洗钱、第三方黑客、甚至美国政府参与——但也强调目前“没有定论”
这场拉扯把两个老争议推到了台面
第一,加密货币“匿名性神话”正在崩塌
香港一家数字资产钱包公司的创始人直言
“这次没收证明加密市场并非无法无天,监管机构已经有技术和协作能力”
匿名专家也提醒
“公链可以匿名,但一旦通过中心化交易所接通现实世界,反洗钱框架会把大额涉罪资金锁定并扣押”
这话不玄学,Colonial Pipeline勒索比特币被追回就是一记冷水
“付了就追不回”的铁律被改写
第二,美国的“数字治外法权”争议在发烫
多位观察者指出,美国凭借链上追踪、制裁工具与跨境协作,几乎把“全球执法网络”叠到加密世界里,效率高,但边界也模糊
有人叫好,觉得这是对电诈与洗钱的刚性打击;
也有人警惕,这可能在挑战传统司法管辖的分水线
现实就是这么拧巴——安全与主权、效率与边界,很难同时兼顾
把镜头再拉远一点,这不是孤例
2025年9月,英国伦敦法院在钱志敏案中查封了6.1万枚比特币,约67亿美元,被称为欧洲最大规模的加密涉罪没收
动因是国内非法集资资金外溢到比特币,路径绕远了,最终还是在跨境执法里被拎出来
再早一点
美国在科洛尼尔管道案里顺藤摸瓜追回了大部分比特币赎金,证明“链上透明+技术突破”能形成闭环
这些案例放在一起讲明白一件事:加密货币不是法外之地,它只是把执法难度从“本地取证”变成“全球追踪”
回到鲁比安,技术真相其实不复杂
低熵随机数生成器是工程级的致命点,追求规模的8个月里,安全建设明显失速
一句扎心的现实是
“飞速扩张”与“稳健安全”在创业语境里往往是拉扯的两端,安全债迟早要还
矿池关闭、币被冻住、四年后被合并和没收,这条链路像一本反面教材,写着“别把钥匙交给数学漏洞”
从这个角度看,无论最终归责指向谁,第一块多米诺骨牌还是来自自身的安全短板
那国家指控呢?
我更愿意把它当成另一条并行线索
技术报告用事实还原了攻击链,至于“谁站在屏幕后面”,需要更高标准的证据、更多司法协作与公开流程来佐证
毕竟
链上行为透明,但意图与归属要靠链下证据拼图
在舆论场里抢夺叙事容易
在法庭上完成因果闭合才是硬门槛
有人问,这件事的结局是什么?
现在看
美国完成了司法没收,中国给出了国家级黑客的技术研判,多国参与了实物与资金的查扣,行业则在反思“匿名性的边界”
对普通用户更有用的,也许是一条朴素的警告:别高估所谓“去中心化的万能”,你的密钥和每一次出入金,才是真正会被技术与法律盯住的地方
而对行业来说
把“安全审计”和“密钥生成质量”当成刚需,而不是上线清单的最后一格,可能比任何辩论都更要紧
最后给一句不那么热闹的话压轴
技术、犯罪与地缘政治纠缠在一起时,最容易被忽略的往往是第一步的工程细节
如果那一步做对了
后面就不会有人有机会把你的币,变成全世界的“证据链”





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