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徒正襟:稳定币的产业前景与人民币稳定币的战略机遇

Connor 火币全球站行情 2025-09-10 3 0

引言:从“金本位”到“码本位”——货币形态的千年演进

“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。”两千多年前,管仲在《管子·牧民》中道出了经济基础对社会秩序的根本性作用。而在这“仓廪”与“衣食”的背后,始终贯穿一条隐秘却强大的线索——货币的演进。从贝壳、铜钱、金银,到纸币、电子货币,再到今日的稳定币,货币形态的每一次跃迁,都伴随着权力结构的重塑、经济秩序的更迭与文明形态的转型。

2025年,全球稳定币市值已突破3万亿美元,其中美元稳定币(如USDT、USDC)占据95%以上份额。它们不再是加密世界的“边缘支付工具”,而是深度嵌入全球跨境支付、贸易结算、去中心化金融(DeFi)与机构资产管理的核心基础设施。对于创投行业而言,稳定币已从“技术概念”演变为一个高增长、高流动性的产业赛道,其背后是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深刻重构。

司徒正襟:稳定币的产业前景与人民币稳定币的战略机遇

然而,这一变革并非凭空而来。它根植于货币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。从秦始皇“车同轨、书同文、行同伦”的统一货币实践,到宋代交子作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诞生;从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与黄金挂钩的“金汇兑本位”,到1971年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,进入“信用货币时代”——人类货币史,本质上是一部信任机制的演化史。

如今,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节点:从“国家信用背书”的纸币时代,迈向“算法+储备资产背书”的数字稳定币时代。这一转变,不仅是技术的革新,更是对全球金融权力结构的深刻挑战。本文将从创投行业的视角,系统分析稳定币的产业前景,重点探讨人民币稳定币(RMB Stablecoin)的可行性设计、市场前景与战略意义,并深入剖析稳定币与美元霸权、全球支付体系、灰黑产监管之间的复杂关系,为政策制定者、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提供建设性思考。

一、稳定币的产业前景:从支付工具到金融基础设施的范式跃迁

(一)货币形态的“三重演进”:实物、信用、数字

人类货币的发展,可划分为三个阶段:

实物货币阶段:以贝壳、铜钱、金银为代表,其价值源于稀缺性与普遍接受性。如《史记·平准书》所载:“农工商交易之路通,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。”货币的出现,使“以物易物”的低效交换得以突破,促进了分工与市场扩展。

展开全文

信用货币阶段:以国家发行的纸币为核心,其价值源于国家主权与税收能力的背书。布雷顿森林体系虽已瓦解,但美元凭借其“石油-军事-金融”三位一体的霸权,仍维持着全球储备货币地位。这一阶段的货币,本质上是“国家信用的凭证”。

数字稳定币阶段:以区块链技术为载体,以法定货币或一篮子资产为储备,实现价格稳定与全球即时结算。它既继承了信用货币的“价值锚定”,又融合了数字技术的“可编程性”与“去中介化”特性,堪称“信用货币的数字化升级”。

稳定币的崛起,正是这一演进逻辑的必然结果。它解决了传统跨境支付的“三高”难题——高成本、高延迟、高门槛。传统SWIFT系统平均耗时3-5天,手续费高达5%-10%,而稳定币可在1分钟内完成,成本不足1%。在东南亚、拉美、非洲等汇款密集地区,USDT已成为事实上的“民间美元”,甚至在某些国家(如黎巴嫩、阿根廷)成为“影子货币”。

(二)市场规模与增长动力:从边缘到核心

根据国际清算银行(BIS)2024年报告,全球稳定币日均交易额已超过1000亿美元,远超SWIFT系统的跨境支付量。其增长动力主要来自:

跨境支付效率革命:在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,中资企业通过稳定币支付工程款,规避汇率波动与银行审查。据世界银行数据,2024年全球汇款成本平均为6.3%,而稳定币通道可降至1%以下。

DeFi生态的“燃料”:去中心化交易所(DEX)、借贷平台、衍生品市场均以稳定币为交易媒介。据DeFi Pulse数据,2024年稳定币在DeFi中的锁仓价值(TVL)超过8000亿美元,是加密金融的核心资产。用户可将USDC存入Aave等平台,年化收益达5%-8%,远超传统银行储蓄利率。

机构资金的“避风港”:在比特币价格剧烈波动时,对冲基金、家族办公室将资金转入稳定币“避险”,使其成为数字资产世界的“现金等价物”。

CBDC(央行数字货币)的“试验场”:多国央行借鉴稳定币技术探索CBDC。新加坡的Ubin项目、欧洲的数字欧元试点,均采用类似稳定币的架构。稳定币已成为“央行数字货币的民间预演”。

司徒正襟:稳定币的产业前景与人民币稳定币的战略机遇

(三)创投赛道的三大方向:技术、场景与合规

稳定币产业已形成完整的生态链条,创投机会遍布上下游:

稳定币发行与托管:美元稳定币已形成USDT(Tether)、USDC(Circle)双寡头格局,但监管压力日益加大(如美国SEC起诉Binance交易未注册证券)。

创投机会在于:合规化、透明化、多资产抵押(如黄金、国债)的新型稳定币,如DAI(算法稳定币)、BUSD(已下架)。稳定币支付与钱包:开发支持多链、多稳定币的聚合钱包(如MetaMask、Trust Wallet)。布局“稳定币+”场景:跨境电商支付(如Shopify支持USDC)、供应链金融(自动结算)、数字身份(DID)。

稳定币合规与监管科技(RegTech):开发链上监控工具,识别可疑交易(如Chainalysis、Elliptic)。

构建“合规稳定币”发行平台,满足AML/KYC(反洗钱/了解你的客户)要求。

二、人民币稳定币的可行性设计:技术路径与制度创新

人民币稳定币的可行性设计,绝非简单的“技术复制”或“模式照搬”,而是一场涉及制度创新、技术架构、法律合规与地缘战略的系统性工程。它既需要对美元稳定币的成熟经验进行批判性借鉴,又必须立足于中国独特的金融监管框架与国家战略需求,走出一条兼具安全性、开放性与创新性的“中国路径”。

(一)发行机制:100%人民币储备与分层监管的制度基石

人民币稳定币的发行,其核心在于“信任的锚定”。与美元稳定币依赖纽约梅隆银行等美国金融机构托管美元资产不同,人民币稳定币的储备机制必须建立在中国金融体系的主权框架之内。这意味着,发行方需在中国境内的商业银行(如中国银行、工商银行)开设专项托管账户,存入与发行量等值的人民币资金,并接受央行或银保监会的定期审计。

这一机制的设计,借鉴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对“影子银行”监管的反思。当年雷曼兄弟的倒闭,部分原因在于其资产与负债的不透明。因此,人民币稳定币的储备报告必须实现“实时可查、第三方审计、动态披露”。例如,可借鉴Tether的“每月审计+链上透明”模式,但进一步升级为“每日链上快照+季度独立审计”,由普华永道、德勤等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公信力报告。

更重要的是,监管层需建立“分层准入”机制。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发行稳定币。初期应限定为具备雄厚资本实力、良好风控记录的国有银行、头部科技企业或跨境支付平台。例如,蚂蚁集团旗下的万里汇(WorldFirst)已在全球拥有数百万商户,若其发行人民币稳定币,可迅速切入外贸支付场景。而监管机构则通过“沙盒监管”模式,允许其在特定区域(如海南自贸港)试点,逐步验证风险可控性。

(二)技术架构:许可链与公链的“桥接战略”

技术路径的选择,直接决定了人民币稳定币的“可扩展性”与“可控性”。完全去中心化的公链(如以太坊)虽具备全球流动性,但存在监管不可控、交易不可逆等风险;而完全中心化的联盟链(如数字人民币的e-CNY)虽安全可控,却难以实现跨境自由流通。

因此,最优路径是“许可链+公链桥接”的混合架构。具体而言,人民币稳定币首先在受中国监管的联盟链上发行,确保所有交易可追溯、可审计。随后,通过“跨链桥”技术(如LayerZero、Wormhole),将其映射到以太坊、Polygon、Solana等主流公链,供全球用户使用。

这一设计,既保留了监管的“安全阀”,又实现了市场的“自由流”。例如,一家中资企业在迪拜的子公司可通过Polygon网络接收人民币稳定币付款,而该交易的原始记录仍保留在中国的联盟链上,供央行反洗钱系统监控。这种“内外有别、桥接互通”的模式,类似于古代“关市”制度——边境设关卡查验,市内自由交易,既保障安全,又促进流通。

司徒正襟:稳定币的产业前景与人民币稳定币的战略机遇

(三)应用场景:从“一带一路”到数字丝绸之路的生态构建

人民币稳定币的生命力,在于其能否嵌入真实经济场景。其首要应用场景,无疑是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跨境贸易结算。据统计,2024年中国与“一带一路”国家贸易额已突破2.5万亿美元,但其中以人民币结算的比例不足20%。大量交易仍依赖美元,导致中资企业承受汇率波动与中间行手续费的双重压力。

人民币稳定币可改变这一局面。例如,一家山东的机械制造企业向哈萨克斯坦出口设备,传统流程需通过美元中转,耗时5天,手续费达3%。若采用人民币稳定币,买方可直接将款项打入卖方数字钱包,1分钟内到账,成本不足0.5%。更进一步,通过智能合约,可实现“货物签收后自动释放稳定币”,极大降低交易风险。

此外,人民币稳定币还可服务于“数字丝绸之路”。在跨境电商领域,大量中小卖家面临收款难、结汇慢的问题。若平台(如阿里巴巴国际站)支持人民币稳定币结算,卖家可即时收款,避免汇率损失。在数字内容贸易中,中国游戏、短视频出海企业可通过稳定币向海外创作者支付版权费,打破传统银行的外汇管制壁垒。

(四)法律与合规:纳入现有金融框架的“制度护城河”

任何金融创新,若脱离法律框架,终将沦为“空中楼阁”。人民币稳定币的合规性,必须从顶层设计入手。可借鉴新加坡《支付服务法案》(PSA)的经验,出台《稳定币监管条例》,明确其法律属性为“支付型虚拟资产”,纳入《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》监管。

同时,必须强制接入央行的反洗钱系统(如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)。所有稳定币钱包在充值或提现时,需完成KYC(了解你的客户)认证,大额交易需上报可疑交易报告。对于违规发行或用于洗钱的机构,可采取“熔断机制”——暂停其发行资格,直至整改完成。

这一制度设计,不仅防范风险,更可提升国际信任。正如《商君书》所言:“法者,国之权衡也。”唯有建立清晰、透明、可执行的规则,人民币稳定币才能赢得全球市场的长期认可。

司徒正襟:稳定币的产业前景与人民币稳定币的战略机遇

三、人民币稳定币的市场前景分析:发行、交易与全球布局

(一)发行市场:国企、科技与跨境支付企业的三足鼎立

人民币稳定币的发行市场,将呈现“三足鼎立”格局。国有银行凭借其资本实力与监管信任,将成为首批试点机构。例如,中国银行已在香港试点“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”,未来可扩展为发行人民币稳定币,服务于其庞大的海外客户网络。

科技巨头则凭借其技术与场景优势,成为市场创新的引擎。蚂蚁集团已布局区块链多年,其“蚂蚁链”日均交易量超千万笔。若其发行人民币稳定币,可无缝接入支付宝生态,覆盖数亿用户。但需警惕其可能形成的“数据垄断”,监管层应要求其开放接口,允许第三方钱包接入。

跨境支付企业如连连支付、PingPong,则是“场景驱动”的代表。它们深耕外贸领域,与数百万中小企业建立合作关系。若其发行人民币稳定币,可迅速渗透B2B支付市场,形成“先发优势”。例如,PingPong已在欧洲设立合规实体,未来可将其人民币稳定币作为“中欧贸易结算工具”,直接对接当地银行系统。

(二)交易市场:离岸中心的崛起与全球流动性网络

人民币稳定币的交易市场,将呈现“境内试点、离岸主导”的格局。由于资本管制,境内交易将受限于自贸区与跨境金融试点区域,主要服务于合规企业客户。而真正的全球流动性,将集中在离岸金融中心。

香港将成为核心枢纽。依托“数字港元”与“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”(mBridge),香港可建立人民币稳定币的“清算-交易-托管”一体化平台。例如,金管局可允许本地银行将人民币稳定币纳入资产负债表,为其提供流动性支持。同时,港交所可设立“数字资产板块”,允许合规稳定币上市交易。

新加坡则凭借其开放的监管环境,吸引国际做市商与机构投资者。例如,Temasek(淡马锡)已投资多家区块链企业,未来可推动其投资组合公司采用人民币稳定币进行结算。迪拜则凭借免税政策与中东区位优势,成为人民币稳定币进入阿拉伯世界的门户。阿联酋央行已与中国人民银行签署本币互换协议,未来可将其扩展为支持人民币稳定币的“清结算通道”。

在交易模式上,将形成“场外(OTC)+去中心化交易所(DEX)+合规中心化交易所(CEX)”的三层结构。OTC服务于大额企业交易;DEX提供24/7流动性;CEX则通过KYC/AML合规,吸引机构资金。例如,OKX、Bybit等已支持多种稳定币交易,未来可申请牌照,成为人民币稳定币的官方交易平台。

司徒正襟:稳定币的产业前景与人民币稳定币的战略机遇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