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转农村频道”是今年最伤人的网梗
朋友们,人是会变的。
十几年前看到韩剧白富美说“我的阿布吉的阿布吉的阿布吉就是有钱人”,小小的我内心还毫无波澜。
十几年后的今天,我醒着的每一分钟都在跟大文豪契诃夫共情:
“我很伤心,因为没有钱了,我像狼一样叫起来”。
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经常上网上出一种无力感。
尤其是看到富哥富姐们分享日常的时候,网友们总是会忍不住自嘲:
“能不能给我们普通人调回农村频道?”
最近我发现其实有很多人并不喜欢玩这个梗,特别是一部分大学生。
因为别人都是在过嘴瘾,但他们一放假是真的要回农村。
展开全文
记得今年过年那阵子,全网都在玩回农村梗。
你一句“放假不敢跟crush打电话,因为怕他听到鸡叫”;
他一句“crush给我点外卖定位到镇上,骑手出发了,我也出发了”。
把农村生活不够当代性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网友调侃,真是赶上抽象的好时候了,以前我们农村人哪敢发这些。
也是这一两年,才有大学生敢在网上说自己根本不喜欢放寒暑假。
他们把放假回农村的落差感,形容成就像参加了一期《变形计》。
大学校园对他们来说就是物理意义上的象牙塔。
虽然宿舍是六人寝,但已经算得上是自己住过的最好的房间;
哪怕学校里的公共设施都很基础,但“图书馆很暖和,食堂的菜色比家里丰富,运气好的话还能找个空教室坐一下午”。
可能有人觉得这种措辞很夸张,2025年了,恐怕连国产年代剧的编剧都不这么写了。
但对于很多农村大学生来说,这不是一种文学表达,而是生活本身。
他们在各种相关的帖子底下互相交流自己不想放假的理由。
有网友家里至今还是土房,所谓的卧室看上去跟杂物间没什么两样;
屋子里毫无装修和陈设可言,所有难言之隐都暴露在外。
“没有卫生间,蚊虫很多,屋顶还漏雨”,跟大学宿舍天差地别。
(图片来源小红书@momo)
有人只是离开了半学期,再回家看到的是满屋子像从史前时代就积下的灰;
桌上堆着过期的药品、落单的电池、零钱、牙刷,时间经过这里都变得混乱失序。
(图片来源小红书@小红薯)
斑驳破旧的墙,饱经风霜的木梁,一下雨就阴湿冰冷的房。
发布这张照片的女孩说,觉得自己就像这间老屋里的一块青苔;
她只字未提这样的生活环境是难以忍受的,但我猜或许也没有一刻是让她享受的。
谁也不知道成长环境到底会影响我们多少。
有网友直到上大学以后才发现自己并不是天生邋遢。
“原来我讨厌的不是洗澡洗头,而是起锅烧热水,再把沉重的水桶提到逼仄的厕所这个过程”。
在所有不想放假的理由里,被大家提到最多的是:
一些农村家庭的小孩,既没有隐私,也没有话语权。
老家根本没有自己的房间,家里甚至都没有几件真正属于自己的个人用品。
有大学生每次回家都会专门买一只洗内衣裤的水盆,但一开学就会被家人拿去当洗脚盆。
还有人一到暑假就要顶着40度高温出门,因为田间地里有干不完的农活。
而最噩梦的部分,是随时可能出现在家里的蛇虫鼠蚁。
在一个农村家庭里,最焦灼的总是那个大学生。
他们深知自己还无力改变现状,只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。
既然忍受不了脏乱差的是自己,那就主动打扫打扫卫生。
但到头来发现做的都是无用功,因为家里没有第二个人在意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灰尘。
大部分农村孩子自打记事起就被鼓励着走出去。
在真的走出去看到世界的参差后,又被时刻提醒着心理不能失衡,心态不能崩坏。
迷茫无助的年轻人想在网上寻找一些认同。
他们尽力保持着客观的描述,不敢流露太多负面情绪。
开头一定会强调“没有任何抱怨父母的意思”;
结尾也会小心翼翼地反思“我知道人要知足”,生怕自己连难过都不被允许。
结果还是遭到了指责:
“过了十几年这样的生活,怎么上了一年大学回来就过不惯了呢?”
有人对这些出身农村的大学生表示不满,觉得他们长了见识忘了本;
也有人质疑他们在过分丑化农村生活,无法想象谁到现在还过得像世纪初一样窘迫。
网友现身说法,有时候确实不是父母无能为力,而是他们不愿意。
比如当年农村大刀阔斧地实行厕所改革,爸妈觉得不靠谱,导致家里到现在用的还是旱厕。
脱口秀演员小四爷在节目上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:
当同村人都住上楼房的时候,自己家还住着石头和泥巴砌成的破房子。
不光漏风漏雨,还有蝎子蜈蚣出没。
哪怕家里经济条件好起来了,父母也迟迟不打算改善一下居住环境。
8岁就开始期待的那个像样的房子,一直到前两年才盖成。小四爷坦白,自己是有点怨父母的。
后来新房建成,父亲开始用“你不结婚我在村里都抬不起头”来催婚。
他回答:“那你像我小时候一样自卑不就好了”。
其实对于很多农村大学生来说,真正窒息的不是居住环境,而是物质匮乏的同时,爱也很稀薄。
贫穷见缝插针地挤进生活的缝隙里,一度电、一粒米就可能引起一场家庭战争;
一家人连好好说话都是奢望。
甚至有人一边上学一边自己挣生活费,同时还要反哺父母。
对这些年轻人来说,学校里那张一米五的单人床,无异于一个精神与肉体的双重避难所。
他们并不是想与那片熟悉的土地决裂,只是想暂时和那些困顿的、守旧的、哀怨的日常分离开;
只是想暂时躲起来,不被命运找到。
我们最后总会理解父母的弱点和苦衷,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无视自己身上那长达数十年的生长痛。
这几年网上流行一个概念,叫做“把自己重新养一遍”。
这个系列的视频里有很多出身农村的大学生,他们感叹长大成人后,生活终于善待了自己。
而所谓的善待,其实就是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,哪怕只是群租房里一个隔断的单间;
其实就是每天都有肉吃,不用再像小时候一样经常饿肚子,哪怕只是自己下厨的家常菜。
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,从小被迫接受着某一种教育方式;
也许这些都很难推翻、重建,但我们至少还能一点点改刀,直到把生活雕刻成你满意的模样。
最后我想说,有人遗憾人生再也没有寒暑假,有人庆幸人生终于没有寒暑假。
那就让遗憾的人遗憾,让庆幸的人庆幸。
我们只祝福,不教育彼此。
作者 / 左 拉
编辑 / 奇 妙
设计 / JANE
注:图片来自于网络
后台回复“加群”,进入读者粉丝群
“诚心祝福你
捱得到新天地”
评论